
“就像是卖菜刀,你买了可以切菜,也可以干别的,但是卖菜刀管不到你。你说的问题属于公安机关的事情了,反正产品是正规厂家出品的,没有问题。”他回复说,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微摄产品的卖家并不少,没听说哪家的产品因为被用于违法用途,导致商家产生连带责任的,“别把安防产品想的太复杂。”
时间翻篇,跨入新的一年。从短线看,股市仍将保持中性偏弱的低位运行。一方面,海外市场动荡,各主要市场全面下跌,美股更已跌入技术性熊市。内外联动使相对疲弱缺乏明显方向的A股市场更趋谨慎,风险偏好保守,谨慎心态强化。另一方面,月初将公布2018年12月份PMI数据,一月中旬将陆续公布2017年四季度以及全年的外贸进出口、新增信贷及社融规模、GDP及投资消费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金融数据,投资者将翘首以待。从目前已经公布的10月、11月份宏观数据看,投资贸易消费增速均较疲软,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在上半年同比增速达两位数的情况下,最近三个月快速回落到4.1%、3.6%和-1.8%,即11月份出现了同比下降,因此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或已到来。投资者需要对数据的观察来决定后续的投资重点和配置方向,在此之前,维持谨慎观望的可能性较大。行情也以低位徘徊、无量盘整为主。
黄金日线来看:单边上涨后震荡;不过金价在1500上方受阻,连续三个交易日未能顶破1510附近阻力,KDJ超买区域有死叉趋势,MACD顶背离,短线见顶风险较大,金价面临较大的回调风险,目前支撑在1488附近;10日均线支撑在1475附近,若失守该位置,则增加短线见顶信号。但目前涨势暂缓,指示金价上涨动能依旧存在。由于MACD金叉信号仍在,均线依然多头排列,若金价强势顶破上周高点1510附近,则有望打开新的上涨空间。
除了青睐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监管部门为保险投资松绑也有望刺激险资的多元化投资。例如,过去,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这两类产品的需要向银保监会提交相关申请,待评估完成后再到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注册,一定程度上仍是核准制;2018年底,中国银保监会下发文件,简化了保险机构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审批流程,现在,发起设立的保险机构直接向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提交资料办理相关注册工作,产品设立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以总规模来看,2018年的数据低于2017年,亦是201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如果按具体投资类目,却有不同表现。不动产债权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注册规模同比下降,但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注册产品数和注册规模却分别增长了40项和474亿元,创下2015年以来新高。
报 告 正 文1、哪些反弹值得参与2001-2005年市场由于国有股减持问题长期低迷,可持续的反弹催化剂均代表国有股减持阶段性落地,伴随着明确的政策出台,带来市场风险偏好的较大提升。2001-2005年2001-2005年的熊市中共发生了8次反弹,其中可持续的反弹共有5次。第一次发生在2001年10月23日至12月4日,历时31个交易日,涨幅为16.38%,主要催化剂为10月22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第五条内容。期间11月10号确认加入WTO、11月15号印花税由千分之四降到千分之二,但由于监管层仍试图达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市场信心受挫,本次反弹于12月结束。第二次发生在2002年1月23日至3月21日,历时32个交易日,涨幅为24.02%,主要催化剂为1月28日证监会对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发表澄清说明,表明该成果仍需不断完善、1月30日证监会召开市场分析座谈会,增强对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信心。期间央行降息0.25%,领导层表示股市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助推反弹的深入,本次反弹结束的原因依然是市场对于国有股减持的担忧。第三次反弹发生在2002年6月6日至7月8日,历时23个交易日,涨幅为18.53%,催化剂为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对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此外,6月6日,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具有特殊意义。6月25日与7月3日,央行进行了两次正回购,市场流动性开始收紧,出现一阶拐点,反弹结束。第四次反弹发生在2003年1月6日至4月15日,历时65个交易日,涨幅为23.61%,主要催化剂为QFII准入带来的增量资金预期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政府换届以及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上任亦触发市场对政策红利的预期。此次反弹结束于4月16日的SARS疫情蔓延。第五次反弹发生在2003年11月19日至2004年4月6日,历时91个交易日,涨幅为35.01%。主要催化剂为2003年11月12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有股减持将对投资者一视同仁、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颁布,直面股权分置的问题。此外,SARS结束后经济恢复高速增长也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本轮反弹结束于2004年4月铁本事件爆发,最严厉调控出台,经济回落。